开云,官方,官网,网站,入口,体育,kaiyun,APP,kaiyuncom

中国2022年Kaiyun 开云体育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成就 | 开云: 全球高端精彩平台(Kaiyun)
中国2022年Kaiyun 开云体育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成就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09-25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保障世界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2022年,全球有60多个国家超过10%的发电量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33.72亿千瓦。新增装机容量达2.95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83%,增长率9.6%。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最大贡献者,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51.7%。中国明确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保障世界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2022年,全球有60多个国家超过10%的发电量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33.72亿千瓦。新增装机容量达2.95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83%,增长率9.6%。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最大贡献者,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51.7%。中国明确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目标,指明了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国可再生能源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中国2022年Kaiyun 开云体育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成就(图1)

  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成绩斐然。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是新增电力装机的绝对主力。全年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接近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总量,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全面推进,以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为核心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

  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陆上6兆瓦级、海上10兆瓦级风电机组已经成为主流,量产单晶硅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23.1%,全球新能源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中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巨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突破多项重大关键技术投产发电;首台全功率变速恒频可逆式抽蓄机组投产发电;首个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 奋进号” 并网发电;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开工建造,中国成为全球海洋能利用的主要推动者。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排全国二氧化碳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可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二氧化碳减排量的41%。中国正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2022年Kaiyun 开云体育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成就(图2)

  截至2022年底,已建装机容量36771万千瓦。年新增投产1507万千瓦,全国有效水能利用率98.72%。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苏洼龙水电站、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雅砻江杨房沟、木里河卡基娃等水电站完成枢纽工程竣工。

中国2022年Kaiyun 开云体育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成就(图3)

  百万千瓦巨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全面投产。2022年12月20日,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百万千瓦巨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顺利完成72h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百万千瓦巨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突破了机组总体设计、水力开发、电磁设计、高效全空冷技术、推力轴承技术、24kV电压等级定子绝缘、转轮动应力测试、材料研究、关键部件制造等重大关键技术,各项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TBM施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超大埋深复杂地质长隧洞TBM施工关键技术”科技成果通过验收鉴定。项目依托新疆ABH输水隧洞工程开展研究。该工程隧洞全长约41.8km,后32.3km采用2台敞开式TBM开挖,开挖洞径6.53m。隧洞穿越天山山脉,最大埋深2268m,地层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集高地应力、高地温、大涌水、大变形、大断层、有害气体于一体,是目前国内外在建难度最大的TBM施工项目之一。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该项目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实用效果好,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水电工程建设迈向智能化。中国水电工程建设正逐步向智能化迈进。大岗山水电站研发了“数字大岗山”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拱坝混凝土浇筑、灌浆以及安全监测等全过程数字化管控。例如,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大坝施工全过程采用智能温控技术,实现了大坝混凝土的实时、在线、个性化智能控制与精细管理;大古水电站构建以BIM为载体的工程智能管理系统,集成智能温控、智能碾压、智能拌和、智能灌浆等行业前沿技术,实现工程设计、建设、安装、调试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两河口大坝采用了智能化无人碾压技术,实现了机群同步作业、多仓面协同施工。

  2022年,中国新增投产抽水蓄能880万千瓦,投产规模、年度核准规模创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建抽水蓄能总装机规模4579万千瓦,占全球抽水蓄能装机规模的26.2%;在建抽水蓄能总装机规模1.21亿千瓦。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装机比例的增加,抽水蓄能机组运行强度持续加大,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效益显著。以国家电网区域为例,104台抽蓄机组综合利用小时数同比上升0.86%。台均启动约725次/年,抽发超69000余次。

中国2022年Kaiyun 开云体育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成就(图4)

  抽水蓄能电站隧洞群施工技术显著提升。近年来,中国在抽水蓄能电站隧洞群施工开展了革命性的技术升级,相关研究团队围绕抽水蓄能电站先进建设技术,在小断面转弯半径TBM应用上取得了突破,在大断面平洞TBM、斜井TBM等应用方案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在山东文登、河北抚宁等抽水蓄能电站的自流排水洞、排水廊道等方面有序开展TBM技术的试点应用,过程中创造多项首创技术,填补了中国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TBM施工空白。2022年3月,由铁建重工设计制造的“平江号”TBM在湖南平江抽水蓄能电站自流排水洞施工中,创造了中国同级别小断面TBM施工最高月进尺602.1m纪录。6月,铁建重工“江源15号”硬岩隧道掘进机(TBM)在山西垣曲二期抽水蓄能电站勘探平洞实现日进尺31.06m,打破了同样由铁建重工“平江号”TBM保持的中国同级别小直径TBM施工30.712m的最高日进尺纪录。

  中国首个抽蓄电站成套开关设备国产化。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作为西开电气在抽水蓄能用开关设备领域“零突破”工程项目,同时也是中国首个抽水蓄能电站国产化开关设备示范项目,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该类设备的全套生产制造和试验能力,西开电气成功跻身为该类设备成套供应商之一,打破了国外供应商的长期垄断,解决了中国抽水蓄能电站重大装备的“卡脖子”问题。

  世界首例梯级水光蓄互补电站联合运行发电系统示范工程建成。2022年5月,四川春厂坝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建成了世界首例梯级水光蓄互补电站联合运行发电系统示范工程,解决了梯级水电站和分布式光伏联合供电及送出问题,将为中国多个流域梯级水电站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工程实例,提升流域内水光等清洁能源的消纳,减少弃水和弃光电量,提升光伏友好接入能力;同时,该项目研发了中国首台全功率变速恒频可逆式抽蓄机组,实现了关键技术国产化,填补了中国技术空白,预期降低同类设备价格20%以上。

  2022年,中国新增并网装机3763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新增3258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505万千瓦。风电累计装机36544万千瓦,同比增长11.5%。全年风电发电量达76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3%,占全部电源总年发电量的8.8%,较2021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2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8%,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壮大,中国风电机组整机生产企业约20家,整机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6家新增并网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十。

中国2022年Kaiyun 开云体育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成就(图5)

  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陆上风电方面,三一重能、哈电风能、中车等多家整机制造企业相继下线MW 单机容量的风电机组,明阳智能单机容量8.5MW风电机组取得设计认证,运达股份9MW级机型已完成发布。海上风电方面,11MW级机组批量化应用,金风科技、中国海装等企业16~18MW级风电机组相继下线MW海上半直驱风力发电机成功发布。

  风电机组叶片长度持续突破。东方风电、运达股份、明阳智能等企风电叶片研发成功并下线,已发布风电机组机型中,陆上、海上风电机组配套的叶片长度分别达到100米左右、140米左右。高模玻纤材料及碳纤维主梁的使用、PET芯材的替代、聚氨酯的拓展等创新技术不断出现。

  工程勘测设计水平稳步提升。一是超高塔筒和新型技术不断涌现。金风科技成功发布 Double185高塔、明阳自主研发设计的160米超高钢混塔架成功吊装,斜拉索式、分片式塔筒、自提升技术、3D打印、木质塔筒等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二是深远海海上风电勘测设计技术不断提高。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勘探试验平台“中国三峡101”投入运营,中国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顺利拖航至水深65米海域示范应用,助力海上风电向离岸60公里以外或水深40米以上的深远海拓展迈进。三是漂浮式海上风电机型设计创新应用。总容量16.6MW的漂浮式双转子结构风电机组 OceanX正式发布,扶摇号、观澜号等半潜式漂浮式风电机组从设计走向应用。

  海上风电施工与输电技术快速提升。风电机组吊装方面,中国首艘起重+运输一体化深远海风电施工船“乌东德”号成功交付,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开展作业,助力大型海上风电机组顺利施工安装。桩基施工方面,3500kJ超大型液压打桩锤完成国内最大风电单桩沉桩,世界首艘140米级打桩船“一航津桩”投入使用,助力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建设顺利实施。送出输电方面,随着单体项目的不断增大,借鉴江苏如东±400kV柔性直流输电工程顺利并网的成功经验,2022年内部分海上风电项目完成±500kV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和500kV交流输电工程勘测设计,集电线kV转变。

  2022年,新增装机8741万千瓦,全部为光伏发电。累计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39261万千瓦,同比增长28.6%。全国太阳能发电量达42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8%,占全部电源总年发电量的4.9%,较2020年提升1个百分点。全年弃光率1.7%,较2021年进一步下降。

中国2022年Kaiyun 开云体育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成就(图6)

  多晶硅生产能耗持续降低。2022年,随着生产装备技术提升、系统优化能力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全国多晶硅企业综合能耗平均值为8.9kgce/kg-Si,同比下降6.3%;综合电耗下降至60千瓦时/kg-Si,同比下降4.8%;行业硅耗在1.09kg/kg-Si左右,基本与2021年持平,且近5年变化幅度不大。随着多晶硅单线产能提升、系统集成化以及产线满产,多晶硅工厂的人均年产出提高至58吨,同比大幅提升45.4%。

  硅片切片厚度持续下降。2022年,多晶硅片平均厚度为175微米;P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为155微米,较2021年下降15微米。用于TOPCon电池的N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为140微米,较2021年下降25微米;用于异质结电池的硅片厚度为130微米,较2021年下降20微米。

  各类型电池转换效率持续增长。2022年,新投产的量产产线仍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规模化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全部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2%,较2021年提高0.1个百分点。采用PERC技术的P型多晶黑硅和P型铸锭单晶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1.1%和22.5%,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较2021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N型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5%,较2021年提高0.5个百分点;异质结电池产业化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6%,较2021年提高0.4个百分点;I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5%,较2021年提高0.4个百分点。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规模较小,商品化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品种中,2022年碲化镉(CdTe)电池量产组件平均效率达到15.5%,较2021年提升0.2个百分点。

  2022年,新增装机334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132万千瓦,同比增长8.8%。年发电量达到1824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加11.4%,占全部电源总年发电量2.1%。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新增装机占累计新增装机76.9%,较2021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国生物天然气累计年产气规模为2.3亿立方米,固体成型燃料年产量2400万吨,燃料乙醇年产量32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130万吨。

中国2022年Kaiyun 开云体育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成就(图7)

  垃圾焚烧余热锅炉技术不断进步。近年来,随着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优质耐腐蚀材料应用于锅炉受热面的寿命显著提高,推动中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由中温中压、中温次高压向中温高压和超高压参数发展。2022年6月,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二期工程3号次高温、超高压汽轮发电机组投产,采用两台一次中间再热、单锅筒次高温超高压自然循环锅炉,额定进气压力13兆帕、进气温度485℃、额定负荷50兆瓦,成为目前世界垃圾焚烧发电领域最高参数机组。

  生物质直燃发电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日趋成熟,锅炉蒸汽参数不断提高,从75吨/小时中温中压、90吨/小时高温次高压、130吨/小时高温高压发展至260吨/小时高温超高压再热锅炉。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与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130吨/小时超高压再热生物质直燃循环流化床锅炉,首次在生物质锅炉采用超高压、一次再热技术,锅炉效率达到91.25%,机组发电效率从27%提高到37%,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发电技术持续探索示范。中国已开发出以稻壳、玉米秸秆、果树枝等多种生物质为原料的固定床以及流化床气化炉炉型,成功覆盖了从1~10MW等级规模的气化发电系统。2022年,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耦合燃煤发电技术装备入围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其依托的10.8MW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机组发电项目,已经实现商业运行。

  2022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规模约7GW,累计装机规模约13.1GW/27.1GWh。锂离子电池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增投运项目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达97%。累计装机占比达到94%,较2021年提升3.1个百分点。

  锂离子电池性能进一步提升。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功率密度达到了210瓦时/千克,较5年前提升了近80%,另外在安全性、一致性、充放电效率等其他技术指标方面也有较大提高。多家主流厂商开发了专用300安时以上大容量电芯,个别厂商的新品电芯单体容量已达到560安时,储能设备的整体集成能量密度大幅提升。

  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单体规模取得突破。2022年,大连100MW/400MW时液流电池储能一期调峰电站并网成功,三峡能源新疆250MW/1GW时全钒液流储能项目正式开工,数个百兆瓦时甚至吉瓦时级别的大型液流电池项目将陆续建设投产。另外,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在新一代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关键电堆技术、高能量密度锌基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锌基液流、铁基液流技术逐渐走出实验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如目前国内的主流压缩机生产厂家均已具备设计制造大流量、高压力的主压缩机及循环压缩机的条件和基础,100MW级压缩机基本可以实现国产化,国内化工及动力设备配套厂家均具备换热器设计加工能力,国内已经具备生产各型号空气透平机组的能力,为压缩空气储能向大容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飞轮储能单机输出功率达到兆瓦级。国内飞轮储能单机输出功率首次达到了1MW,完成了核心部件飞轮、电机、磁轴承以及单机集成控制试验。飞轮储能在高能量密度飞轮电机一体化设计与制造、低损耗高可靠性大承载力混合磁轴承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履行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2023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一年,是二十大之后的开局之年,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也迎接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9月20日消息,据外媒报道,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在周二成功发行了10亿美元的全球绿色债券,这是该公司首次打入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债券是专门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和项目提供资金的债券,其中包括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电池。LG新能源表示,这1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包括4亿美元的三年期债券和6亿美元的五

  水电是低碳发电的支柱,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大量绿色电力。截至2022年,我国已建、在建常规水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2022年常规水电发电量1.3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5%。新形势下水电的功能定位将由传统的“电量供应为主”转变为“电量供应和灵活调节并重”,这对水电开发利用意味着什么?我国抽

  光伏发电是北京市资源潜力最大、开发利用基础最好的可再生能源品种之一,推动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对助力城市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具有重要意义。今年3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推进光

  9月20日,宁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2023年自治区财政支持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示范项目评审意见的公示。原文如下:按照《宁夏城乡建设绿色低碳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宁财规发〔2022〕20号)、《关于开展2023年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申报与评审工作的通知》(宁建(科)发〔2023〕19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9月20日,宁夏公示2023年财政支持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示范项目评审意见。8个试点示范项目拟列入自治区财政支持范围,其中涵盖7个储能项目。详情如下:2023年自治区财政支持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示范项目评审意见的公示按照《宁夏城乡建设绿色低碳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宁财规

  9月19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配套新型储能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表示,风电项目(包括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项目以及未全容量并网项目新增并网容量和改造升级项目增加的容量,不包括全部自发自用的分散式风电项目)以及新增纳入项目库的陆上集中

  9月20日,由黄河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七届中阿能源合作大会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分论坛在海口召开,来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代表、国际组织、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会,为中阿能源合作出谋划策。黄河公司总经理于淼在会上作了题为《共享实证实验成果,共促中阿能源合作》的主旨演讲,主要介绍了黄河公司

  能源研究机构RystadEnergy预计欧盟2030年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目标将超额完成。在经历了2022年欧洲能源市场的动荡之后,各国政府开始关注以可持续和安全的方式满足长期能源需求。预期可再生能源发电肯定会成倍增长,但高比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仍有要解决的问题,如需要应对电网调度、季节性需求突增带来的

  发挥生物质能潜力扎实推进农村能源转型——访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作者:王睿佳)我国生物质能蕴藏量巨大,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农村能源革命、实现农村能源转型的良好动能。那么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2022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结果的通报。通报显示,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实际消纳量为2681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31.6%,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全国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1367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15.9%,同比增长2.2个百分点。北京等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京能集团第二届一次职代会提出,“要抓住新能源发展窗口期,加大力度探索‘新能源+产业落地’‘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制氢、制氨等发展模式,创造出更多京能特色。”制氢站储氢间近日,由京能集团所属京能科技

  杜敏在9月15日举行的经研论电·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吴冰指出,要坚持系统思维,聚焦需要突破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需要探索的管理模式、政策机制,加快取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际成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大势的准确把握,也是对电力系

  9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经济形势和政策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出席,丛亮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发布会部分图文实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8月份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能源行业需要不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做好新型清洁能源的“加法”和传统高碳排放产业的“减法”,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持良好势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3.8亿千瓦。截至2022年底,全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服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好祖国亮丽山河,能源行业拥有极大的可操作性与巨大的腾挪空间。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能源行业是主战场。在这个主战场上,传统能源是过去和现在的“压舱石”,非化石能源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定需要统筹好

  中国电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致力于为各合作国提供跨国跨区域联网、高压交直流输电、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配电网、新能源及其接入等领域一体化解决方案。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回顾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世

  在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2023年9月17日,南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尊敬的各国领导人,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绿城”南宁,出席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峰会。10天

  我国正在深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虚拟电厂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目前,多个省市已开启虚拟电厂试点建设及运营,并出台配套政策文件。但虚拟电厂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其概念内涵、技术特性、运营模式等尚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造成部分

  以长时储能+新能源的技术路线,可以更大规模的去替代CCUS+化石能源+新能源的技术路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系统所前瞻室副主任王铁柱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储能网2023年9月11-12日于宁夏银川举办“2023储能市场化创新应用论坛”。会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系统所前瞻室副主任王铁柱

  我国“双碳”战略及路径的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要保持战略定力2020年9月22日,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向世界宣告了绿色转型的决心和雄心,也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开始落幕,新的发展范式的兴起,将创造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为中国和世界带来

  近日,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与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四方将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共同在新能源产业谋划开展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实现合作共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平顶山能源转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9月21日发布《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提到,南方电网向香港输送100%清洁能源;对澳门输电能力提升30%。南方电网公司21日举行《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暨2023年社会责任日(国企开放日)活动。报告称,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该公司自1994年向香港送电,至2022年底累计突破3000亿千

  9月19日,中国能建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一行赴沈阳拜会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双方就牢牢把握东北重要使命,携手深入贯彻落实习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助力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进行深入交

  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了能源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坐标和定位,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能源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路径。国家能源局组把学习宣传贯彻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度重视、统筹谋划、精心部署。作为国家能源局派驻西北区域的监管机构,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深入学习宣

  “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内容和重要载体。然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无法孤立完成。“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由于新能源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对电网稳定运行提出巨大挑战。因此,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应积极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高温天气随之带来能源需求的激增,全国日调度发电量三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301.71亿千瓦时,较去年峰值高出15.11亿千瓦时。季节性、时段性的用电需求使能源保供面临严峻的考验,天然气在我国迎峰度夏的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平稳天然气产输同增上

  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变化和电煤供给失衡影响,煤炭价格居高不下,电力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亏损保供。2022年,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煤价有所回落,但依旧高位运行。煤电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煤电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方向在哪?煤电企业怎样才能走出“谷底”?就这些问题,中能传媒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电

  9月13日,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东方电气集团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中国三峡集团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的见证下,东方电气集团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忠军,中国三峡集团组成员、总会计师曾义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签约仪式前,双方

  9月7日,能源安全与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会议由山西省能源局、中煤集团、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以“筑根基更清洁向智能”为主题,聚焦煤炭产业绿色、智能、安全发展,共同探讨煤炭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进一步夯实能源安全生产基础,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借鉴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市场机制研究(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周云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双碳技术研发中心)(中能智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

  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绿色低碳转型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的二十大报告就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等作出明确部署。随着新能源的高速发展,新能